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申包胥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申包胥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吳國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吳國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最為動蕩的時期之一,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使的民不聊生,社會發展遭到極大的破壞。然而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成為後世文人推崇的對象。很多故事還被後來者改成戲劇、評書和小說等多種藝術形式,成為教化民間百姓的重要材料。"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便是典型,他以申包胥向秦哀公借兵複國的故事為藍本,演繹了一個忠義為國的的愛國者的形象。而故事中另一個主角秦哀公則被認為是被申包胥對國家的忠義所感動,才答應借兵幫楚國複國,以此來襯托申包胥的偉大。
從春秋戰國的史料來看,說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動完全是藝術的加工,也非常想當然的說法。實際上秦哀公的對於出兵楚國的猶豫,以及後來選擇出兵楚國的操作,都是為了秦國的利益和安全考慮。這裏麵或許有申包胥感動的成分,也可能有楚昭王是秦哀公外孫的成分,但起決定的還是秦國利益本身。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的大國,也是爭霸中原的主要國家之一。這個國家的強大在當時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著中原諸侯爭霸的局勢發展。而楚國也是當時的強國之中唯一一個被攻破都城,被迫遷都避戰的國家。攻破楚國都城郢都的便是吳王闔閭的軍隊,領兵大將為伍子胥和兵聖孫武。
戰爭起因是多方麵的,從大環境講是晉楚爭霸的延續,其中又有伍子胥複仇的因素,以及吳王闔閭爭霸的需求。這次大戰也讓楚國輸得極慘,二十多萬大軍被吳國三萬五千人擊破,楚昭王倉皇逃出郢都避難,整個楚國上下被吳軍掠奪,損失極為慘重。在這樣的背景下,逃出楚國的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援,希望秦國借兵入楚驅逐吳國軍隊,幫助楚昭王複國。秦哀公起初是不願答應的,申包胥在秦庭哭訴楚國的災難,用了七天七夜時間來感動秦哀公,然後才借得秦兵入楚,幫助楚昭王擊敗吳國,使得楚國逃過滅國之災。
從晉楚爭霸得角度看,吳國攻打楚國是晉國提前的布局。從晉文公重耳讓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晉國的國力長盛不衰,成為中原諸侯國得盟主。而楚國經過楚成王、楚莊王等幾代國君的發展,也讓國家發展到了挑戰周朝秩序的程度,甚至楚莊王還能夠帶兵到洛陽問鼎。雙方為了爭奪諸侯國之間的霸權展開了一係列的國際政治鬥爭,這種鬥爭是多方麵的。除了在軍事上結盟戰爭之外,還在經濟上炫富,進行各種間諜活動,和扶持對方的敵國為代理人。吳國的崛起就是晉國代理人戰爭的延續,是晉國聯盟中原諸侯圍剿楚國的策略之一。
而吳王闔閭也有爭霸中原的野心,吳國大將伍子胥也想要報楚平王的滅族之仇,於是吳楚戰爭不可避免。可中原諸侯大多對這場戰爭並不看好,因為吳國在國力方麵對上楚國是完全的下風。但是在吳國方麵卻做了很多準備,伍子胥為吳王闔閭策劃了發展戰略,還請出隱居的孫武作為戰爭的總策劃。最終戰爭的結果是非常理想的,吳國也達到了他挑戰中原霸主的國際地位。盡管這場戰爭有些虎頭蛇尾,並未動搖楚國的根基,但卻達到了晉國和吳國的戰略目的。而申包胥借秦兵和秦國的插手,卻讓中原局勢偏離了晉國原有的設計方向。
申包胥到秦國借兵是有多重考慮的,這既關係到楚國,也關係到中原爭霸的局勢。當時楚國雖然被攻破的都城,但從兵力上講吳國還處於絕對的下風,而郢都之外的楚國領土還有大量可用軍隊。隻是因為這些軍隊因國都被攻占而士氣低落,柏舉之戰中逃亡的楚國士兵使得國家上下人心惶惶,難以有效的組織反攻。讓外國軍隊介入,一方麵可以威懾吳國軍隊,另一方麵也可以讓楚國得到喘息之機,重新整軍反攻。在選擇外援方麵,申包胥可選的國家非常有限,實際上幾乎就隻有秦國存在出兵支援楚國的可能。
吳國攻打楚國並非是單挑,而是組建的盟軍。加盟國中除了唐、蔡等長期被楚國欺淩的國家,還有一些小國提供支援,這讓吳國聲勢很大,普通的中原國家根本無力插手。晉國雖然是強國,卻與楚國爭霸多年,又是吳國的後台,自然樂見其成,甚至有出兵南下與吳國瓜分楚國的打算。齊國也很強,但距離楚國太遠,而且被晉國壓製,支援楚國的可能不大。越國雖然是吳國世仇,但國力不強,最多趁吳國兵力空虛之際占點便宜,根本不可能流轉戰爭的局勢。秦國不但是強國,而且秦哀公還是楚昭王的外公,對申包胥來說是有著很大機會的。
楚昭王的母親伯嬴是秦哀公的女兒,本來準備以秦楚聯姻的方式嫁給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楚平王好色,見了伯嬴便邁不動步子,於是逼反了太子建,強娶了伯嬴,然後生了楚昭王。後來太子建逃到鄭國後被殺,在楚平王後,楚昭王便成了楚國國君。因為有著這層關係,秦國上了申包胥的求援名單。
秦國是強國,從秦穆公開始便成為晉國西方最大的對手,甚至需要晉國聯合中原諸侯才能把秦國阻擋在函穀關以西。而秦國曆代國君都積極謀求進入關東,參與中原爭霸,特別是秦穆公至也把未能被周朝封為方伯當成遺憾。而楚國的危機卻給了晉國和秦國的機會,秦國自然不可能讓晉國趁機一統中原。
從當時的中原局勢看,晉國軍隊一旦進入楚國,對秦國將會形成全麵的壓製。晉國攻打秦國原本有三條路,一條是走塞外,後來趙武靈王的路子,一條渡過黃河西進,還有一條便是潼關路。潼關路是秦國大門,易守難攻,晉國就沒占到過便宜。秦穆公時期雙方在黃河和塞外的路線上打過多次,雙方互有勝負。由於晉國有很多中原盟國,所以秦國進入中原很困難,可晉國也打不進去。如果讓晉國軍隊進入楚國,便可以從楚國的武關攻打秦國,這將徹底把秦國堵在關中。而晉國占據楚國後,必然勢力擴張,對秦國形成全麵壓製。
可以說從秦國安全和國家利益考慮,秦國也不允許楚國被晉國和吳國吃掉。而且秦國軍隊必須搶占晉軍南下前進入楚國,與楚國形成戰略同盟,搶占戰爭先手和戰略資源。可是秦國出兵楚國也有隱患,這也是秦哀公猶豫的。一方麵秦國自己也被吳國的氣勢嚇住了,不知道吳國到底有多強。吳國一口氣擊潰楚國二十多萬大軍,這樣的戰鬥力可以讓任何諸侯國心驚膽顫。另一方麵秦哀公也顧忌到晉國的反應,擔憂晉國趁著秦軍南下的機會,反過來出兵強渡黃河偷襲秦國。一旦秦軍在楚國作戰不利,又被晉國夾擊,這將是秦國的災難。
與其說申包胥用哭泣來感動秦哀公,不如說他用哭訴的方式為秦哀公分析了戰略局勢的走勢,堅定了秦哀公出兵的意願。而打消秦哀公疑慮的主要是楚國根基雄厚,郢都雖然丟了,但並不傷根本,而同時楚國也聯係越國方麵偷襲吳國。吳國不是一流強國,麵對三國夾擊,能否守住勝利果實是巨大的問題。
而吳軍攻入郢都後呈現亂兵的趨勢,為了掠奪吳國財富做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楚國貴族的財富,女人被吳王闔閭及其部下洗劫一空,而伍子胥為報私仇竟然挖出楚平王鞭屍。這種結果使吳國與楚國貴族是不不休的局麵,而秦軍有楚國貴族當帶路黨,在戰爭中是具有很大優勢的。
對秦哀公而言,晉國的威脅實際上隻存在與秦軍困守關中的態勢下。一旦秦軍出兵楚國,反而掌控了整個局勢的主動權。有了楚國軍隊配合,秦軍在楚國是主場作戰。而潼關、黃河的戰線上,秦軍又存在天然的地理優勢。可以說晉國隻要在楚國戰場落了後手,在其他戰線也難以獲取突破。在有楚軍和越軍的配合下,晉國在楚國吃虧的幾率更高,這也是後來秦哀公打消疑慮,派出五百乘軍隊進入楚國的原因。盡管如此,秦哀公也是很謹慎的,派兵的數量不大,總兵力不到四萬,完全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操作。
可以說秦國出兵支援楚國,背後隱藏著的是與中原霸主晉國爭鋒的戰略決策。自齊桓公之後,晉國成為中原霸主,長期統率各諸侯國與秦、楚、齊等強國交戰。秦國作為晉國的戰略對手,又是楚國的姻親國家,早已深深的卷入了這個戰略局勢中。無論是從自保角度,還是替代晉國成為新的霸主,都需要掌握戰略態勢的上風。秦哀公出兵楚國就是為了這個打算,至於其他的因素隻是參考,而不存在決定作用。申包胥隻是衡量整個戰略態勢,選擇了最好的合作者,也展現出他卓越的戰略目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